墨汁鬼伞(鬼伞科鬼伞属真菌)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墨汁鬼伞(学名:Coprinopsis atramentaria)是鬼伞科、鬼伞属大型真菌,又名鬼盖、鬼伞、鬼屋、鬼菌或朝生地盖等。子实体小或中等大。菌盖初期卵形至钟形,当开伞时一般开始液化流墨汁状汁液,未开伞前顶部钝圆,有灰褐色鳞片,边沿灰白色具有条沟棱。菌肉初期白色,后变灰白色。菌褶很密,相互拥挤,离生,不等长,开始灰白色至灰粉色,最后成汁液。菌柄污白,长8~15厘米,粗6~12毫米,向下渐粗,菌环以下又渐变细,表面光滑,内部空心。孢子印黑色。孢子黑褐色,椭圆形至宽椭圆形,光滑。它的种名是由拉丁文的“墨汁”而来。
墨汁鬼伞于春至秋季(晚秋),在林中、田野、路边、村庄、公园等处地下有腐木的地方丛生。往往形成一大堆多达数十枚。分布非常广泛,亚洲、欧洲、大洋洲、南美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;主要生长在北半球。子实体发生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主要经过五个显著变化阶段,即菌丝先在土表层出现并覆满整个土面,然后逐渐消退,再形成白色原基小球,原基随后分化形成明显的菌盖和菌柄,最后逐步发育生长形成子实体。
可以食用,但也有人食用后中毒。尤其与酒同食可引起中毒。主要表现为精神不安,心跳加快,耳鸣、发冷、四肢麻木,脸色苍白等。其毒素被认为是胍啶,也有人认为起作用的是四乙基硫代脲脒样毒素。可入药,味甘,性寒。益肠胃,化痰理气,解毒消肿。主治消化不良;外用治疮疽,无名肿毒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墨汁鬼伞(鬼伞科鬼伞属真菌)”的信息,请点击:墨汁鬼伞(鬼伞科鬼伞属真菌)百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