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斑侧褶蛙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黑斑侧褶蛙是无尾目蛙科侧褶蛙属两栖动物, 又名为刺雄齿突蟾、黑青蛙。 头长大于头宽;吻部略尖,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,鼻孔在吻眼中间,鼻间距等于眼睑宽;眼大而突出,眼间距窄,小于鼻间距及上眼睑宽;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;背面皮肤较粗糙,背侧褶明显,褶间有多行长短不一的纵肤棱,后背、肛周及股后下方有圆疣和痣粒;腹面光滑。体背面颜色多样,有淡绿色、黄绿色、深绿色、灰褐色等,杂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横纹。
黑斑侧褶蛙分布于朝鲜半岛、日本岛南部和俄罗斯紧邻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, 在中国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新疆等省区也能看到其身影。 栖息于平原或丘陵的水田、池塘、湖沼区及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地。白天隐蔽于草丛和泥窝内,黄昏和夜间活动;跳跃力强,一次跳跃可达1米以上。以昆虫纲、腹足纲、蛛形纲等动物为食。成蛙在10—11月进入冬眠,翌年3—5月出蛰。繁殖季节为3月下旬至4月,产卵于稻田、池塘浅水处,卵群成团状,每团3000—5500粒。
黑斑侧褶蛙因过度捕捉和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,种群数量急剧减少。被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列为近危(NT)物种; 被中国列入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黑斑侧褶蛙”的信息,请点击:黑斑侧褶蛙百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