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攀龙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高攀龙(1562年-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从,世称景逸先生,南直隶无锡(今属江苏)人。中国明末东林党领袖、 政治家、思想家。
高攀龙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。初授行人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2年),因上疏为主持考察的吏部尚书孙等辩白,被谪揭阳县添注典史。翌年,回归故里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,与顾宪成等集会讲学于东林书院。宪成卒后,由其主持东林大会。熹宗即位,起为光禄寺丞,累官至左都御史。后高攀龙支持王之寀等追论梃击、红丸、移宫三案,借以消除外戚、勋贵及浙党势力,又力主澄清吏治,反对恢复征商,并讲学于京师首善书院。天启四年(1624年),因揭露阉党崔呈秀贪秽事,反被削籍归里。天启六年(1626年),阉党遣缇骑拘捕时,以旧为大臣不可辱,自沉而死。
高攀龙与顾宪成并称“高顾”。 高攀龙提倡“惠商”、“体恤铺行”,强调“实学”等,其政治思想主张虽在当时的政治实际中作用有限,但在后世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也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、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,从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。其次,高攀龙主张用程、朱理学治国,提倡“实学”,并在东林书院等地进行实践,培养出大批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,对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和政治、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。 亦著有《高子遗书》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高攀龙”的信息,请点击:高攀龙百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