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赤麂

赤麂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赤麂

赤麂(拉丁学名:Muntiacus muntjak)又名红麂、印度麂、角麂、吠鹿,是偶蹄目鹿科麂属的哺乳动物。 赤麂是麂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,外形与黄麂相似。 体长106.1~135厘米;雄赤麂体重为28.1~30千克,雌赤麂体重为22~25.4千克。 其脸部狭长,额部有“V”字形黑纹,四肢细长。 雄赤麂有直而短的单叉型角,角柄特长,明显超过麂属其他麂类的角柄长度;雌赤麂无角,但其额顶的相应部位存在微微突起和束状黑毛。 赤麂的体毛大部分呈赤褐色,下颌和咽部的毛色为白色,胸部毛发为棕色,后腹部由浅黄到白色,四肢为赤褐或棕黄。

赤麂在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上属于东洋型,分布北限达中亚热带,中国为次要分布区,国外分布于文莱等地区,在新加坡的赤麂已灭绝。 其通常栖息于丘陵、山地的树林、草灌丛中,尤其是多灌丛草莽的地区。 赤麂性格胆小,一般为独栖,常隐藏于树林的灌木丛中,晨昏活动频繁,采食各种植物的枝叶、嫩芽、花,以及玉米等。 赤麂全年能繁殖,孕期7个月,通常每胎产1仔,雌麂8月龄,雄麂12月龄达到性成熟,寿命超过10年。

赤麂在2015年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中被评为无危(LC)。截至2015年11月18日,赤麂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较为常见。 2020年9月30日,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《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》,对赤麂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。 此外,赤麂可药用的部位有肉、麂茸等。其中麂肉用于治疗久病虚损等;麂茸主治阳痿等。

想要了解更多“赤麂”的信息,请点击:赤麂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