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尔尼菲篮状菌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马尔尼菲篮状菌是散囊菌目散囊菌科篮状菌属真菌, 又称马尔尼菲青霉。在25℃条件下培养为菌丝相;开始为白色绒毛状,最终变为绿色颗粒状,能产生水溶性红色色素,使培养基背面变成红色或粉红色;镜下形态呈典型的青霉菌样(帚状分生孢子梗)。37℃条件下呈酵母相,具有致病性;菌落呈脑回状排列,表面光滑,不产生色素或为淡红色;镜下可见细胞呈腊肠状排列,混有菌丝样结构。
马尔尼菲篮状菌主要分布于缅甸、束埔寨、中国南部、印度尼西亚、老挝、马来西亚、泰国和越南等国家。为胞内寄生菌,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,当免疫力低下时侵入机体,在肺、肝、肠淋巴组织、淋巴结及脾脏中繁殖,引起致死性系统性感染。临床表现为咳嗽、发热、胸痛,伴淋巴结、肝和脾肿大,约1/3患者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竹鼠可能是其存储宿主。
马尔尼菲篮状菌于1956年首先被发现,是当时青霉菌属中罕见的致病性真菌,可感染健康者引起青霉病,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(如艾滋病患者)。随着艾滋病的流行,发病率也越来越高,为中国广东和广西地区、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的标志性机会性感染。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、氟胞嘧啶和唑类药物等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马尔尼菲篮状菌”的信息,请点击:马尔尼菲篮状菌百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