鹧鸪菜(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)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鹧鸪菜(Caloglossa leprieurii)是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。 藻体叶状,丛生成片,干燥后藻体收缩变黑;叶片中央部分有明显中肋,延伸至顶端,中助两侧各有两列以上细胞,中肋分枝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,有时也能长出毛状根;四分孢子囊集生于枝上部,圆形孢子囊群埋于藻体皮层内;囊果球状,生于分枝点上部或枝中肋的内面。藻体初见于冬季,成熟于春夏间。 鹧鸪菜最早的记载见于《漳浦县志》。
鹧鸪菜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日本、马来群岛、太平洋东岸、印度洋等地也有分布。喜荫蔽性好的环境,以春、夏之交生长得最好,冬季生长得最差,一般生于温暖地区江、河入海口处,潮汐所及的淡、咸水交替的沿岸地段,附生于中、高潮带的岩石、树根、草根以及码头、堤坝等建筑物上。一般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、混合世代、雌雄同体和性别兼容、无性生殖。
《岭南中草药摄要》记载鹧鸪菜:“驱虫,用治烟虫病,可配使君子、苦楠皮、槟榔等药用。” 其味咸,性甘,归大肠经,具有驱蛔消积,消食化痰的功效,主治蛔虫性肠梗阻,咳嗽痰喘,消化不良等症。 由于鹧鸪菜对于环境污染和重金属侵害具有较强的抗逆性,其是理想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,10%的鹧鸪菜毒饵还能毒杀家蝇,发霉原藻的作用尤著。
想要了解更多“鹧鸪菜(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)”的信息,请点击:鹧鸪菜(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)百科



